苗鸾刺凤
  作为一名年轻的设计师,王丹青在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进入设计公司,而是一头扎进了苗放村寨,去探寻古老的传统技艺--苗绣。
如何让苗绣这门传统民间手艺与年轻人的审美共振?通过王丹青的妙手设计,同时借助互联网与规模化,千余名贵州苗族绣娘有了稳定的收入。小小的手工绣品成为连接贵州苗寨与世界的桥梁,让全世界看到苗寨绣娘用双手缝制的锦绣生活。
  2004年,王丹青在贵州民族大学学习民间艺术设计专业。大学课程里就包括苗绣单元,老师用PPT和几张个人收藏的绣片藏品为同学们讲授,课堂上的浮光掠影,却为日后王丹青与苗绣结缘埋下了种子待到王丹青深入苗寨后,这颗种子开始茁壮成长。
  对于民间艺术,特别是传统手艺来说,深入民间永远是制胜法宝。大学三年级,老师带着整个班到施洞苗寨学习。亲眼见到绣娘和她们手中饱含着体温的绣片,了解了苗族的风土人情,王丹青一下子爱上了苗绣。“在苗寨里我看到很多精美的衣服,小孩子的帽子、鞋子,还有苗族女生的嫁妆,非常壮观王丹青说,“苗绣上的银饰和不同技法的绣片让我大开眼界。
  让王丹青彻底打开对苗绣的审美,是她一次在贵州台江过苗族姊妹节的经历。台江苗族姊妹节对苗族女孩来说,是非常重要的社交节日,这一天,苗族女孩会穿上最好看的盛装来参加活动。男孩子看到心仪的女生就会主动上前相识,之后青年男女们游方恋爱、踩鼓、对歌,好不热闹。
  “我们平时看到的苗族服饰和苗绣通常是以黑色和蓝色为主,但苗族有很多分支,不同的支系有自己的色彩的风格。我们那天到访的施洞,姊妹盛装是以红色为主。妹节这天,大家会把自己最好看的衣服和饰品全都装扮上,从头饰、衣服、裙子到绣花鞋,看起来都非常华丽、隆重。”戴满戒指和手镯的纤纤玉手,拿着带银饰的刺绣手帕,这些细节让王丹青对苗绣之美有了具体而深刻的印象,也让她下定决心深入了解这门传统的手艺。
  此后一年,王丹青深入苗寨,开始从头学习这种从民间生长起来的纯粹的艺术。“贵州妇女很淳朴你到别人家,她们都会喊你过来吃饭。”一天,她看到杨大姐正在绣花,王丹青表示对她的手艺很感兴趣“,杨大姐很开心,邀请我到她家吃饭,后来我在她家住了一段时间,和她学习苗绣。
  近距离的接触,让她了解到苗绣从纯朴中生长起来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纯朴的美。“苗绣不像是湘绣或苏绣,这些刺绣兴盛的地方会有绣娘以刺绣为生,所以她们会格外注意不做重活儿,纤纤玉手保护得很好。但苗族妇女大部分时间还要去干农活、带孩子、照顾老人。她们是用闲下来的时间做刺绣,她们可能前一秒还在干农活,回到家里把手上的泥巴洗干净,就在树下开始刺绣。干农活时,她们很有力气,但绣起花来又是另外一种细腻精致的景色。”
  正是近距离的了解,让王丹青明白,姊妹节上苗家姑娘繁复的盛装之美的细节:“苗绣不是直接在布料上绣的,绣娘会先将图案绣到绣片上,再做成完整的衣服。”王丹青说,在苗寨,她总是能看到苗族妇女人手一只竹筐,筐里有绣片、剪刀、布料,还会有一本夹着彩色绣线的书。一天里,农忙时间干农活,农闲的时间绣花,日积月累地成为艺术。“所以,女儿的盛装和嫁妆,都是经年累月的作品一盛装上的纹样是妈妈一针一线地绣出,银饰则是爸爸外出劳作一件一件换来,所以苗族服饰上的银饰是以多为美、以大为美、以重为美。”生活的温情、土地的温度、父母的体温让苗绣熠熠生辉。王丹青感慨,她被这份接地气的艺术打动。
跳转
4
1
5
2
3
网站访问量:
1
9
2
5
8
3
网站地图  AR小卡  影像授权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
友情链接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中国艺术研究院
“苗”鸾刺凤—数字AR技术打造非遗苗绣新生命2023-2024 @版权所有
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
项目编号:202313645022